你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 行业新闻

汤亮: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创造”惟有“创新”不止

来源: 2019/4/29 21:31:01      点击:

制造业的强盛与衰败,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“寒暑表”,对于大国而言更是如此。中国的经济腾飞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,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。

  作为一个从事制造业近20年的企业管理者,奥盛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汤亮日前表示,把“中国制造”发展成为“中国创造”,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巨大挑战,也是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必由之路。这个挑战用一句话来归纳,就是看企业有没有强大的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。如果企业有科技创新的能力,就能以新技术、新产品引领市场,制造业就能持续盈利,企业面临的所有难题就会迎刃而解。如果没有科技创新能力,就无法淘汰落后产能,企业也难以转型升级,结果只能困守愁城。

  制造业的制胜法宝,惟有“创新”不止。

  汤亮表示,振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,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挑战是客观存在,只会越来越大。机遇却是稍纵即逝的,是不等人的。“坦率地说,中国制造业要走出困境、华丽转身为‘中国创造’,并且走向世界市场,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。”汤亮说。

  汤亮表示,因为从前几年开始,随着“工业4.0”时代的大幕开启,世界制造业的大格局就开始重组。低端制造业在向低成本的南亚地区转移,高端制造业在向技术实力雄厚的欧美国家转移。在“两头挤压”下,中国制造业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都有弱化的趋势。“形势逼人,时不我待,我们要有危机感,更要有紧迫感。”汤亮说。

 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就是推动“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、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、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”。这“三个转变”高度概括了中国制造业发展道路上的“三道门槛”。

  至于如何跨越这“三道门槛”,汤亮认为: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置顶原则。在如何振兴中国制造业问题上,企业有许多难处,业界有许多呼吁,专家有许多思路,但是政府决策部门在指导方针上,要有高屋建瓴、提纲挈领的远见,要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的“牛鼻子”,这就是花大力气推动制造业的科技创新。只是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,制造业是没有前途的。

  二是要舍得花钱建设企业人才高地。在人才问题上,不能老是停留在一纸表彰,也不能满足于“蜻蜓点水”,重要的是为他们解决三个实际问题:第一要有充足的科研经费,第二要解决人才住房问题,第三是有成果就要重奖。

  三是要用优胜劣汰的市场手段,推广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新成果。制造业的许多科技新成果之所以无法迅速转化为产能,市场的“肠梗阻”作用不可忽视。譬如,市场招投标的规则,就必须严格贯彻优胜劣汰的原则,决不能让落后的产品逆向淘汰先进的东西。如果真正树立起市场“惟优是选”的观念,何愁制造业没有向上发展的勃勃生机?

  汤亮认为,科技创新是振兴我国制造业的根本途径,也是必由之路。各级政府部门不仅是制造业的领导者,更是制造业的“娘家人”;不仅是为制造业保驾护航的“守护神”,更是为制造业摇旗呐喊鼓干劲的“啦啦队”。“只要上下同心,共同拼搏,中国制造业的明天肯定是光明的。”汤亮说。